“二十-四十年代”成为电影的上海母题已经很多年,香港地区的电影里,王家卫之《花样年华》的旗袍和混沌摊最家喻户晓,许鞍华的《半生缘》、《倾城之恋》,以及关锦鹏的《阮玲玉》、《红玫瑰白玫瑰》均流露出香港跟那一时代的上海的神似关联。
“求新”和“勇敢”是上海女性根深蒂固的内质,往往被她们全部用在自我塑造和爱情生活上,原小说作者张爱玲就是这样,在故事原型人物的男女和性上大加笔墨,而纷乱的战局和生死攸关的政治倒被悠悠略去,这也是上海右翼小说常有的姿态。当时的左翼派也同样将上海视为文化重镇,却鲜少被后人看中改编上银幕,跟这类题材常受香港和台湾影界青睐似有关系,尤其是张爱玲小说,让“孤岛时期的上海”几无白色恐怖地成为上海题材电影和电视剧挥之不去的梦呓。但将旧上海更纤细地拍摄出来的是由朱天文编剧、侯孝贤导演的《海上花》,仍是摆脱不了张爱玲的笼罩。而把张爱玲的上海和她1944年前后的闪亮拍出来的,是另一个台湾导演严浩,同样的“国共矛盾被淡化,个人情仇却极凌厉”,影片取名《滚滚红尘》,编剧是已故台湾作家三毛。